2025-09-19 06:26:34 文旅信息
摘要:黄华散文以细腻笔触勾勒生活与文化图景,文字摒弃宏大叙事与华丽辞藻,从日常褶皱中捕捉真情,展现重组家庭的温暖、图书馆职场的坚守及市井人物的韧性,让读者触摸生活的柔软与力量;深植湖湘文化底蕴,通过文庙、书院、校园樱花、老街古巷等意象,串联历史与现实,唤醒文化记忆,传递对传统的敬畏与传承;还融入对生命、人生、时代的思考,从其中年感悟、对《道德经》的解读及养猫、开车等日常体验中提炼哲思,引发读者共鸣与启示。其散文文字自然鲜活,于微观故事中折射时代脉动与人文厚度,蕴含动人的生命温度与绵长的文化情怀。
关键词:黄华散文;生活描摹;文化传承;生命哲思;湖湘文化
当城市霓虹把街巷的轮廓揉成模糊的光斑,当快节奏的生活将情感的纹路磨得日渐浅淡,总有一些文字像春日里沾着晨露的藤蔓,悄悄攀爬上生活的篱笆,把藏在日常褶皱里的温情与力量,一一唤醒。黄华的散文,便是这样一组缀着樱瓣、映着瓦檐的文字——它从图书馆的典籍香里生长,从湘乡老家的炊烟里汲取温度,把校园樱花的簌簌落瓣、文庙青灰的斑驳瓦檐、家庭餐桌的温热饭菜、旅途街巷的烟火印记,都细细揉进字句间,酿成一杯醇厚又鲜活的生活之酿。读她的文字,仿佛站在湖南科技大学的樱花园畔:抬眼是粉白樱瓣缀满花枝的柔软,转身便见文庙瓦檐下儒风流转的厚重,那些具体而微的意象里,藏着最动人的生命温度,也裹着最绵长的文化情怀。
一、生活肌理的细腻描摹:在日常褶皱中捕捉真情
黄华的散文从不用宏大叙事装点门面,也不借华丽辞藻堆砌姿态,而是像握着一把细密的梳子,轻轻梳理生活的肌理——从柴米油盐的琐碎、家庭亲情的暖融、市井人物的鲜活里,挑拣出最本真的情感、最鲜活的细节。她的文字像一台精准的放大镜,把那些被忽略的日常瞬间放大,让读者在熟悉的场景里,重新触摸到生活的柔软与力量。
(一)家庭亲情:重组屋檐下的温暖褶皱
当代文学里的重组家庭,常被贴上“矛盾”“冲突”的标签,而黄华笔下的重组家庭,却像冬日里晒过太阳的棉被,裹着熨帖的温暖与默契。《婆婆如母》里的婆婆,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是“旧时代过来的坚强女性”:花白短发贴在耳后,黝黑的脸上总挂着笑,会在“我”要对先生生气时,笑眯眯夸“我”性格好,让怨气悄悄散在话里;会在“我”回老家前,提前去集市称肉杀鸡,离开时把土鸡蛋、腊肉往车后备箱塞,直到再也塞不下,还说“每一个鸡蛋都是满心的欢喜,是红彤彤的爱心”。这些细节没有刻意煽情,却像春雨落在泥土里,悄悄滋润人心,让“婆婆如母”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摸得到的温度、尝得到的烟火。
《为了让你高兴》则把重组家庭的责任与担当,写得格外动人。女儿想学播音主持,昂贵的培训费让“我”陷入两难;女儿考上民办高校,每年一万多的学费又让“我”忐忑;女儿考海员证需要近两万培训费,“我”更是手足无措。每一次为难时,先生那句“我们一起努力吧,为了让你高兴”,没有豪言壮语,却像一双温暖的手,稳稳托住“我”的不安。更难得的是这份善意的双向奔赴:看到先生对自己的女儿视如己出,“我”主动提出“把你女儿叫上,和我们一起过年吧”——没有血缘的捆绑,只有真诚的相待,让重组的屋檐下,也能撑起一片安稳的暖。
《做个好后妈》里,黄华更是卸下“后妈”的标签,写下最真实的成长。起初,她会因先生的女儿与父亲无话不谈而心生“嫉妒与艳羡”;可当看到二女儿高考后,为减轻家里负担,放弃沿海城市的大学,选择离家近的怀化学院,说“怀化近,少花钱,也能让您少操心”时,那份触动悄悄变成了疼惜。她帮二女儿规划大学生活,鼓励她做家教、入党组织;自己住院时,二女儿特意提醒父亲买财鱼炖汤——从“羡慕”到“疼惜”,没有刻意的自我标榜,只有情感的自然流淌,让“后妈”这个身份,回归到“用心对待”的本质。
(二)职场叙事:图书馆里的书香与坚守
身为湖南科技大学图书馆的一员,黄华始终在书海与研途中步履不停——她以图书管理为基,以科学研究为翼,在二者的交融中开辟出独特的职业路径。那些凝聚心血的课题与论文,是她深耕领域的见证:主持完成2项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6项湖南省高校图工委课题、2项校级课题,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31篇图书情报学专业论文,其中11篇更是登上CSSCI源刊的学术高地,让图书馆的日常工作,生长出严谨的学术分量。十三个春秋的职场岁月,被她细细酿成笔下的文字。《我骄傲,我是图书馆人》《我们图书馆人》《让师生为我们的服务着迷》等篇章,没有职场报告的冰冷刻板,反倒似一本浸着墨香的“图书馆成长日记”:字里行间藏着书架间的细碎日常,记着服务数据的点滴变化,更裹着与师生相伴的温暖温度。这些文字像一把温柔的刻刀,将“图书馆人”的形象从模糊的“管理员”标签中细细雕琢,让他们以“文化守护者”的鲜活姿态,在书香里渐渐清晰、愈发动人。
《我骄傲,我是图书馆人》里,她细数自己的职场轨迹:2006年在电子阅览室,教学生怎么用中国知网、怎么传递文献;2010年在咨询服务台,给新生讲入馆知识,帮毕业生提交论文;2014年参与第三图书馆资源整合,跟着团队给300多万册书贴智能磁条,推动自助借还系统落地;2017年在阅读推广中心,组织经典诵读,看着学生在全国比赛里拿一等奖。这些经历背后,是图书馆的悄然变迁:从“两馆合并时126人”到“三馆开放只需76人”,从“无博士、仅46个本科”到“4个博士、3个教授”,从“200多万册文献”到“643万册文献、78个中外文数据库”。更难得的是,她把会计专业的知识融入图书馆工作,提出“增强无形资产意识、弘扬馆誉文化”,还主持了3项省高校图工委课题,发表32篇论文——原来“图书馆人”不只是整理书籍,还能做有思考、有创新的文化研究者。
《让师生为我们的服务着迷》则写透了图书馆人的人文坚守。她记录去上海参加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的见闻:北京大学图书馆计划用快递送书,让读者足不出户就能借还;浦东图书馆用RFID技术,给每本书装“GPS导航”,读者输个书名就能找到书的位置;海南大学办《海大图苑》馆刊,每周给师生做培训、公布借阅排行榜。她引用季羡林“中华民族是热爱读书的民族”,感慨当下阅读被网络稀释的现状,进而提出图书馆要做“有用的阅读”与“无用的阅读”——既给科研师生找文献,也给普通读者造一个“为生命、为成长”的阅读空间。这份思考,早已超越了“工作”的范畴,是图书馆人对文化传承的一份担当。
(三)市井百态:平凡生命里的韧性微光
黄华总爱把目光投向身边的普通人——那些没有显赫身份、没有传奇经历的人,却在她的笔下,绽放出最动人的生命光芒。他们像市井里的灯,或许不亮,却能照亮一角天地,成为她散文里最鲜活的“生活符号”。
《好医德,好医术,好医生》里的王立新医生,没有“神医”的光环,却用仁心仁术托起许多人的希望。感染尖锐湿疣的老人,因溃烂羞于启齿,甚至以为是癌症想放弃,王医生一边鼓励一边用激光烧灼术加中药治疗,两个月就让老人康复;被误诊为性病、借款几万治病的夫妻,在她这里确诊只是尖锐湿疣,用中药内服外洗,一个月就好转;9岁的菲菲被建议休学,她却确诊是过敏性紫癜,中西医结合治疗一周,就让菲菲能正常走路,两个月后痊愈返校。黄华没刻意拔高她,反而写了些“小事”:五保户老人丢了看病钱,王医生帮着交住院费、送盒饭;83岁五保老人出院没车费,她悄悄替老人付了钱——这些细节里,藏着医生最本真的“父母心”,也让“好医生”的形象,既有医术的厚度,更有医德的温度。
《月亮顶》里的杨雪梅,是乡土百姓韧性的缩影。丈夫早逝,儿子半痴,她一个人在月亮顶住了多年,住的是破旧土砖屋,靠种地、养猪过日子。冰冻天气要来了,镇书记劝她下山,她最担心的却是四头猪——“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洗衣、择菜、寻猪食,冬天怕猪冻着,还想办法补猪圈漏洞”,甚至把儿子“讨堂客”的希望,都寄托在养猪卖钱上。黄华没渲染她的苦难,反而着重写她的“不放弃”:再难的日子,她也没皱着眉抱怨,只是用最朴素的方式扛着。这种“在苦难里不低头”的韧性,不是刻意塑造的英雄气,而是乡土百姓最本真的生命力量,悄悄打动着每一个读者。
二、文化记忆的深情守望:在历史与现实中传承文脉
作为土生土长的湘潭人,黄华的散文里,始终浸着湖湘文化的底色。她像一位细心的守园人,一边见证文化的流转,一边默默传承——从湘潭文庙的儒风、曾国藩故居的耕读精神,到校园樱花的青春记忆、老街古巷的历史印记,她把文化的碎片一一拾起,用文字串联成线,让历史与现实在笔下对话,既唤醒读者的文化记忆,也传递着对传统的敬畏与坚守。
(一)文庙与书院:湖湘文化的精神地标
湘潭文庙是黄华散文里的“老熟人”,也是她探寻湖湘文化根脉的钥匙。《湘潭文庙,儒风长存》里,她把文庙890年的历史,写得既详实又鲜活:南宋绍兴初年始建,元至正十四年毁于兵火,明洪武二年重建;从“县学升格为文庙”,成为“湘潭文教活动的中心”,到如今归湖南科技大学管理,每年举行祭孔大典。她还细致描写文庙的建筑:棂星门庄严肃穆,泮池里水映天光,大成殿前“斜铺的汉白玉石雕盘龙,缀着云海波涛”,16根圆石柱支撑着回廊,黄瓦飞檐在阳光下泛着光——那些建筑细节像一幅工笔画,让读者仿佛站在文庙前,触摸到历史的纹路。
更重要的是,黄华没停留在“写建筑”,而是深挖文庙与湖湘文化的联结。她梳理湖湘学派的脉络:从周敦颐发轫,到胡安国、胡宏父子在隐山碧泉书院讲学,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再到张栻将湖湘学派发扬光大,让“学术源流之盛,无出湖湘之右”。她指出“湘潭文庙始终以宋明理学和湖湘学派为根本”,而湖湘学派的“力行践履”“实事求是”,正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的源头。她还写文庙的红色记忆:辛亥革命时革命党人在此活动,杨昭植在此就义前留下“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的遗书,毛泽东曾在此躲避追捕——这些故事让文庙不只是儒家文化的象征,更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
《从双峰之巅到富厚堂前》则把目光投向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写透湖湘“耕读传家”的传统。她详细描写富厚堂前的荷花池:“远望绿盖叠翠,青盘滚珠;近瞧红荷托露,晶莹欲落;细观白荷带雨,冰洁无瑕”,还把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与曾国藩的家训对应。她引用曾国藩的话:“吾不望代代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还有“书、蔬、鱼、猪、早、扫、宝、考”的八字家训,指出“读书兴家、仁和守业”是曾氏家族的根。而这种理念也影响着当地百姓:“荷叶人耕作、读书,谨守勤俭、仁和、坚毅的性子”,像荷花一样,清纯又坚韧。通过富厚堂的描写,黄华把历史名人的家风,变成了可感可知的文化传承,让湖湘文化的根,扎得更深。
(二)校园与樱花:青春记忆与学校发展的共生
湖南科技大学是黄华工作生活的地方,也是她散文里的“文化空间”——这里的樱花、明湖、图书馆,不只是风景,更是承载青春记忆、见证学校发展的载体。尤其是樱花,成了校园文化最鲜明的符号,串联起学校的过去与未来。
《在那樱花盛开的地方》《我和我牵肠挂肚的樱花》里,黄华把樱花写得像有了生命。她给不同樱花“画像”:深红重瓣的像“雍容华贵的贵妃”,淡红单瓣的像“羞涩的碧玉”,雪白的像“蕙质兰心的貂蝉”,垂枝樱则像“娴静照水的黛玉”。这些比喻不只是生动,更给樱花添了文学的诗意——春日里的樱花园,成了校园里最柔软的角落。
黄华写于2013年的散文《在那樱花盛开的地方》,以“樱花”为情感与叙事纽带,串联起学校发展的关键节点,让自然景致与校史变迁形成动人的“共生”关系:“10年前”(即2003年)赏樱时,恰逢湘潭师范学院与湘潭工学院正式合并,学校开启发展新篇;“4年前”(即2009年)的樱花季,又恰逢学校建校60周年,师生在花海中共同回望办学历程;“去年”(即2012年)的樱花绽放之际,学校成功荣升一本,办学层次实现重要跨越;而“今年”(即2013年)赏樱时,学校博士点验收合格,学科建设再添里程碑。樱花“年年欣欣向荣、如火如荼”,像学校发展的隐喻——师生在樱花树下赏樱、拍照、诵读,樱花的香气里,裹着青春的记忆,也藏着学校的成长。她写道:“樱花开在春寒料峭的三月,把热情与温柔献给地冻天寒的人,它们簇拥着、照应着,在阳光下显露出凝聚力与生命力”——这里的樱花,早已不只是自然景观,而是学校精神的象征,承载着师生的情感与期待。
《我骄傲,我是科大人》里,她更是用饱满的情感歌颂校园:“六十年风雨沧桑,你是燃烧的红烛;六十年奋斗拼搏,你是吐丝的春蚕”。她回忆校园里的“朝阳朗朗书声”“月夜谆谆教导”“灯前窗下苦读”,把个人的情感与学校的发展拧在一起——校园文化不只是历史的沉淀,更是当下的坚守,也是未来的憧憬。
(三)老街与古巷:城市记忆的鲜活载体
城市的老街古巷,是历史的“活化石”,也是黄华探寻城市记忆的去处。她笔下的湘潭老街、窑湾、周庄,不只是地理坐标,更是藏着城市历史、民俗与情感的“文化容器”,让读者在文字里,触摸到城市的温度与底蕴。
《做一个幸福的雨湖人》里,她写选择住在沙子岭的理由:“这里有灯饰、建材、汽配几十种批发市场,买东西方便;出门左拐就是窑湾历史文化街”。她还细数窑湾的过往:晋代陶侃在此建镇,唐代褚遂良题“大唐兴寺”,明末何腾蛟壮烈殉国,清代曾国藩在此办船厂,清末秋瑾嫁居十八总由义巷,现代青年毛泽东在此“沙水对沙洲”显抱负。这些历史不是生硬的堆砌,而是与当下交融:如今的窑湾“灯火辉煌”,成了居民散步、休闲的地方,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热闹,在老街里和谐共生,让窑湾不只是“过去的遗迹”,更是“活在当下的文化街”。
《寻游周庄:水巷乌篷映画屏》则把江南水乡的文化特色,写得格外细腻。她写周庄的水:“河道成‘井’形,因桥成街、因桥成市,往来皆舟楫”,“河水缓缓流,从清晨到傍晚,从远古到现在”;写周庄的建筑:“白墙黛瓦,红灯绿柳,临河水阁错落有致”。她没停留在“风光描写”,而是深挖周庄的文化:“千百年来,河水养育百姓、滋润土地,让庄稼丰收、水运畅通”,“周庄藏着博大与宽容,有承载江山美人的古战场,也有卧薪尝胆的隐忍”。这种描写让周庄不只是“中国第一水乡”的旅游标签,更是承载江南文化、历史记忆的精神家园。
三、生命体验的深刻感悟:在岁月沉淀中提炼哲思
黄华的散文不只是生活的“记录仪”、文化的“传声筒”,更藏着她对生命、人生、时代的思考。无论是人到中年的从容、本命年的感悟,还是从《道德经》里得的智慧、从养猫开车里悟的道理,她都能把个人的体验,变成有普遍意义的哲思,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共鸣,也获得启示。
(一)中年感悟:在岁月沉淀中收获从容
“人到中年”是文学里常见的主题,但黄华的《人到中年亦芳菲》,没有感叹青春流逝的伤感,也没有抱怨中年压力的焦虑,而是像捧着一杯温茶,细细品出中年的成熟与美好。
她用季节比喻人生:年少时是“万物萌动的春之序曲”,“全身心付出,无休止追索”,却总让生活“不断逃脱”;年轻时是“变幻莫测的夏之灵舞”,“家事工作难交割,理想现实纠结撕扯”,连情绪都要“藏着掖着”;中年则是“舒缓明净的秋之乐章”,“既有目之所及的苍劲雄浑,又有指间所触的烟上红灰温软”。这个比喻贴切又温暖,打破了“中年即衰老”的刻板印象——中年不是青春的终点,而是经过春的葳蕤、夏的蓊郁后,沉淀出的“厚重”,是“活在当下、尽力生活”的从容。
她还引用名家的话佐证:林语堂笔下“秋天的况味”,俞平伯“坦然长往”的心路,梁漱溟“摆正人与物、人与自身、人与人关系”的理想人生,梁实秋“中年妙在认识人生、做能做的事、享能享的生活”的感悟。结合自己的体验,她认为中年的从容,“不是对规则的妥协,而是与自身局限的和解”,“模糊个别细枝末节,也是对生命原质的尊重”。这些感悟没有空泛议论,而是从生活里长出来的,让“人到中年亦芳菲”有了温度,也给读者带去慰藉。
(二)经典启迪:从《道德经》中汲取人生智慧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黄华没有被物质裹挟,而是从《道德经》里寻找精神滋养,写成《在〈道德经〉里感悟人生哲理》。她的解读不做学术考据,而是把经典与生活结合,让古老智慧变成可践行的人生准则。
她从“道”的本质说起:“道是自然,是知行合一”,“首”字当头、“走之”随行,是思想与行动的统一。再结合生活解读名句:“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她感慨“有人不富却开心,有人富却痛苦”,指出“知足才是真富裕”;“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她认为“做人该如江海,谦卑包容才是境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她联系疫情反思“尊重自然才不会受惩罚”。
她还把《道德经》的智慧变成行动指南:“要学老子顺其自然的智慧,学他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学他知白守黑、以柔克刚的精神”。这种解读让《道德经》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典籍,而是能指导生活的“智慧手册”,也显露出她作为文化传承者的自觉。
(三)生活哲思:从养猫、开车中领悟人生
黄华最擅长从“小事”里挖“大道理”——养猫的日常、开车的体验,在她笔下都能变成人生的隐喻,让读者在熟悉的场景里,获得新的思考。
《且去养只猫》里,她写自家英短公猫“肥仔”:喜欢坐在窗台“巡视宇宙”,“从不废话,出声必有所求”,与人交流时“从容大方,像个乖巧的人”。但她没停留在“萌宠描写”,而是从猫的性格里悟人生:“猫不依附人、不讨好人,自由自在活在自己的世界,还能平等有尊严地与人做伴”,进而感慨“理想人生就该这样:不亢不卑,内心强大,风来不惧,幸来不骄”。她还说养猫是“学会对生命负责,学会与需要宠爱的生命相处”,是“在纷乱世界里,终于有件事能真正掌握”的成就感——这些感悟温馨又深刻,让读者重新看待人与动物、人与生命的关系。
《一年车龄感悟》《女司机的护航路》则把开车的体验,变成人生的镜子。《一年车龄感悟》里,她写道:“开车像做人,不能我行我素,不能妨碍他人”;“堵车是锻炼耐性的契机,开车要修心养性,‘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车的处世如人生,得谦卑谨慎”。她还把开车规则与做人原则对应:“开车要知方向,人生要有目标”“开车要知危险,人生要懂安全”“开车要守规则,做人要有品德”,甚至记得教练的话“开车如人生,要走中庸之道,保持沉稳胸襟”。这些比喻新颖又贴切,让开车不再是单纯的技能,而是人生的“实践课”。
结语
黄华的散文,是一部以樱瓣为笺、以瓦檐为墨写就的生活史诗。她以樱瓣为引,在家庭的暖、职场的守、市井的活里,捕捉日常里的真情微光,让“温澜”悄悄流淌在字里行间;以瓦檐为魂,在文庙的儒风、校园的樱花、老街的历史里,锚定文化的根脉,让“恒光”在岁月里愈发明亮;更以哲思为韵,在中年的从容、经典的智慧、小事的感悟里,提炼生命的本质,让文字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她的文字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却像樱瓣飘落般自然;没有宏大空洞的叙事,却能在微观故事里,折射出时代的脉动与人文的厚度。
读黄华的散文,仿佛能看见她的身影:在樱花纷飞的校园里漫步,在文庙瓦檐下探寻文脉,在湘乡老家的屋檐下与家人闲话家常。她把热爱、坚守与思考,都藏进缀满樱瓣、映着瓦檐的文字里,让每一篇散文都成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能触摸到生活的本真——是饭菜的香、亲情的暖;能触摸到文化的厚重——是文庙的瓦、樱花的魂;更能触摸到生命的韧性——是平凡人的坚守、普通人的善良。正如她在《心中永驻芳华》里写的:“只要心中永驻芳华,就能勇敢迎接挑战,敢于把握时机”,她的散文,也如同一树永不凋零的樱花,在瓦檐的映衬下,始终散发着温暖而持久的“温澜恒光”,给读者以慰藉,以启示,以继续前行的力量。
黄华简介:黄华,女,生于1971年3月,汉族,湖南湘乡人,大学本科,供职于湖南科技大学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界中青年人才库成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湘潭市作家协会党支部委员,湘潭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团成员、理事,湘潭市雨湖区作协支部书记、副主席。在图书情报学研究方面,主持完成了2个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6个湖南省高校图工委课题,2个校级课题,发表了31篇图书情报学专业论文,其中在CSSCI源刊发表论文11篇。在文学创作方面,已有60余篇文学作品发表于《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青年文学家》《湖南日报》《湘潭文学》《君子莲》《湘潭日报》《雨湖文学》等各级报刊,作品涵盖散文、报告文学等多种体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