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4 18:01:56 文旅信息
一排排机架整齐排列,一台台服务器高速运转……
高原秋日,走进位于青海省海东市的中国电信(国家)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大屏上实时显示着大数据中心的整体用电情况,水电、光伏、风电的千瓦时和占比一目了然,这里承载着青海乃至全国越来越多的算力业务。
绿色大数据中心运转所需的电力100%由清洁能源供应,国网电力青海公司运用区块链技术开发的“绿电感知溯源算法模型”,让消耗的每一度电都实现了可溯源。这里也是国内首个真正实现零碳排放的“零碳数据中心”,年减碳排量近30万吨。
在今年8月中国算力大会发布的《2025综合算力指数》中,绿色大数据中心所在的海东市凭借强劲的绿色算力发展实力成功入围城市算力分指数TOP30,与廊坊、张家口等算力强市同列榜单,成为青藏高原上数字经济崛起的亮眼标杆。
所谓绿色算力,就是通过优化算法、应用清洁能源供电等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算力资源。
《2025综合算力指数》报告从算力、存力、运力、模力及环境等多个维度对我国各城市的算力发展水平进行全面评估。青海省算力整体环境分指数居全国第1位,整体算力分指数居全国第6位,算力质效和算内网络均居全国第3位。这一成绩展示了青海省在算力发展环境方面的显著优势,更为海东市的算力发展奠定了优越基础。
作为西宁-海东智算超算核心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海东市正集中精力打造河湟新区省级绿色算力产业集聚示范区,致力于构建千亿级数据产业基地。
作为青海海拔最低、气候条件最优越的地区,海东市年平均气温仅7.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1℃,依托全省“能源极足、电价极低、绿电极优、气候极好、能耗极少、回报极高”的六大优势,成为发展绿色算力的天然良港。
一键预约政务服务、网上惬意购物、导航精准指引……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算力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海东市充分发挥“数据援青”平台作用和政策优势,强化“东数西算”,推动“绿算东输”,锚定千亿数据产业目标集群,聚力河湟新区绿色算力产业集聚示范区和展示窗口建设,着力打造以绿色算力为引领的具有海东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海东市充分借助基础运营商、落地企业、头部企业桥梁纽带,创新“借船出海”“顺藤摸瓜”“搭台唱戏”等招商模式,广泛撒网、重点突破。加强与青海省数据局、省工信厅等省级部门联系协调,充分借助省级数据援青组和东西部协作平台力量,仔细研究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在全国的分布,瞄准重点企业跟踪对接联系。
通过北京推介会、海东招商签约活动,海东市主动捕捉产业机遇,精准对接数字重庆、北方算网、深圳大禹等具备算力投资实力与算力需求的企业及项目,以“请进来深度洽谈、走出去主动对接”的高效模式,中信集团、云海兴泽智算中心、海东迅达智算中心等项目实现一周内洽谈签约的“海东速度”。
截至目前,海东已建成绿色算力项目7个,算力规模7825P、算力应用6640P;在建拟建洽谈项目29个,总规划标准机架22.6万个,算力规模25.34万P,总投资近520亿元。
在服务算力企业方面,海东市系统梳理并细化绿色算力产业项目服务保障流程,聚焦项目洽谈、协议签署、开工准备、建设实施、算力点亮及后续运维六大核心环节,逐项明确工作重点、服务内容、责任主体与完成时限,实现政府服务与企业进度计划的无缝衔接,确保项目推进环环相扣、高效有序。
海东市数据局、海东工业园区经协科技部门深度调研企业需求,精准把握算力企业在土地供给、电力配套、新能源指标、政策扶持等方面的核心诉求,针对算力布局、电力调配、应用场景开发等关键问题,提供专业解决方案,同步强化全流程服务,跟进金融支持、税务指导、市场服务、统计入库等配套工作,以“保姆式”服务为企业纾困解难,全力打造优质营商环境。
截至目前,海东市建成标准机架2.2万个,上架率95%,完成全口径固定资产投入15.451亿元,本地纳统5.379亿元,实现算力全口径收入5.137亿元,现有算力中心消纳电量4453.77万千瓦时。
下一步,海东市将创新实施“四轮驱动”培育生态,构筑以智算超算为核心的算力产业生态、以数据标注为基础的数据资源管理生态、以可信数据空间开发为支撑的数字海东生态、以算电协同为导向的融合创新生态,全方位构建产业生态体系。
同时,海东市将聚焦产业发展核心路径,围绕打造核心集群,重点招引以算力中心为主的数字产品服务业和算力消纳为主的数字技术应用业;围绕培育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标注、科研、服务、支撑平台等数据要素驱动业和软硬件开发、制造、销售等数字产品制造业;围绕数字化赋能,统筹谋划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生态、数据开源、产业赋能等数字化效率提升业;围绕算力产业提质增效,谋划争取服务算电协同发展的创新平台,形成服务全省的总部经济。(图文:张雪峰)
下一篇:没有了!